隋唐墓葬雕塑
發(fā)布日期:2017-03-09     瀏覽:2753次     文字分類:雕塑知識  

/spellspellSui-Tangmuzangdiaosubr隋唐墓葬雕塑brtombsculpturesofSuiandTangDynastiesbrbr中國隋唐墓葬的陶俑等雕塑。比較重要的墓葬中,隋代有:河南省安陽市張盛墓,安徽省合肥市西郊隋墓、亳縣隋墓,陜西省三原縣雙盛村李和墓、西安市西郊李靜訓墓等;唐代有:陜西省禮泉縣昭陵鄭仁泰墓(664)、三原縣獻陵李鳳墓(675)、西安市東郊王家墳村90號唐墓、西安市東郊十里鋪337號唐墓、乾縣乾陵永泰公主墓、懿德太子墓、章懷太子墓(706)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、昭陵李貞墓、西安市西郊鮮于庭誨墓(723),河南省洛陽市關林59號唐墓,新疆阿斯塔那張雄墓,甘肅省秦安縣唐墓,遼寧省朝陽市韓貞墓,山西省長治市王琛墓(679),福建省漳浦縣劉坂鄉(xiāng)唐墓,湖北省武漢市何家壟189號唐墓等。br 內(nèi)容與制作特點內(nèi)容大致可分為6類:①鎮(zhèn)墓俑:包括天王俑、武士俑、鎮(zhèn)墓獸、十二時俑等;②儀仗俑:以牛車、乘馬、乘駝為主體的儀仗俑、武士騎馬俑、音聲儀仗俑、狩獵騎馬俑及牽馬、牽駝俑等;③僮仆俑;④動物;⑤生活用具;⑥亭臺樓閣、假山水榭等建筑物模型。br 這些雕塑作品材料質(zhì)地有青瓷、白瓷、三彩陶等。有的墓中還出土有貼金繪彩的大理石雕刻武士俑。br 三彩陶俑自唐高宗以后開始流行,在長安和洛陽兩個地區(qū)最為盛行。陶俑的制作需經(jīng)過造型、制模、壓制、修整、素燒、彩繪或施釉、釉燒等過程。br 雕塑匠師直接從現(xiàn)實生活中取材,運用塑、貼、挖、劃、畫等技法,生動地再現(xiàn)了各類社會人物、動物,以及想像中的神鬼怪獸等題材,造型生動,色彩鮮艷富麗,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。br 分期 根據(jù)田野考古工作的資料,隋唐時期墓葬內(nèi)陶俑等雕塑作品的發(fā)展、演變,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:①隋至唐高宗時期(589~683),題材內(nèi)容上突出表現(xiàn)墓主人的出行儀仗,以牛車為主體的儀仗俑群最為流行。質(zhì)地多為紅陶。人物體態(tài)比較清瘦修長,不很生動,依然保留了北朝以來陶俑的一些特點。②武則天至唐中宗時期(684~709),儀仗俑群繼續(xù)流行,但牛車逐漸為乘馬所取代,形成以立馬為主體的儀仗俑群,胡俑數(shù)量大增。制作材料由紅陶發(fā)展為豐富多采的釉陶。種類增多,形體漸大,風格趨向奢華。人物造型勻稱,體態(tài)生動。三彩女俑多身材苗條,衣服緊窄。③睿宗至肅宗時期(711~779),題材內(nèi)容由注重出行儀仗轉為注重家居生活,僮仆俑和園宅、假山、明器等流行,音聲儀仗氣氛減弱。人物形象豐滿,軀體肥碩,神態(tài)生動。如西安市中堡村、高樓村唐墓女俑均大髻寬衣、豐厚為體,屬“吳帶當風”的風格,形成成熟的唐代造型特點,但天寶(742~756)年間以后,漸失勻稱。④德宗至唐末(780~907),厚葬成風。元和(806~820)年間以后,一般墓中陶俑數(shù)量減少,金屬俑增多,木俑又開始流行。人物造型流于豐肥臃腫,失去早期的風韻。br[陜西西安中堡村出土的三彩女俑]br 藝術成就 隋唐墓葬雕塑,通過具體的形象刻畫,表現(xiàn)了封建社會盛期廣闊的生活景象。如陜西省禮泉縣鄭仁泰墓出土的彩繪陶駱駝、牽駝俑,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出土的三彩駱駝、牽駝俑,是當時奔波于絲綢之路上的中外商旅的寫照。頭戴翻沿尖帽、身著窄袖長衫、深目高鼻、滿面胡須的陶、三彩俑,正是寓居長安的中亞胡人的形象。br 西安市鮮于庭誨墓出土的三彩駱駝載樂俑,表現(xiàn)一匹昂首的駱駝,背上載俑5人,其中兩漢人、兩胡人手持琵琶等樂器,分別坐于駝背兩側,中間一戴幞頭著綠色圓領長衫的胡人,正揮動雙臂,應和著音樂翩翩起舞。中堡村唐墓中也出土過一件駱駝載樂俑,所載伎樂俑多至7人。br 隋唐墓葬雕塑中表現(xiàn)馬和各種騎馬的形象很多。如章懷太子墓、契


說說您的看法:(無須注冊)


共0條評論暫沒有評論。
;
資訊分類 (Article classification)
熱門資訊 (Hot news)
最新文章 (Latest information)